"); //-->
磁约束
到了一亿摄氏度,原子核和电子早被打散了,成了“等离子体”,没了电子的氢核带正电,正好可以被磁场约束,然后用强大的磁场把原子核拧到一起,所以研究聚变的单位经常叫“某某等离子体研究所”。磁约束根据不同的结构特点,也分好几种。托卡马克
托卡马克是俄语,可见当年苏联对这个领域的贡献,是从0到1的先驱者。托卡马克的磁约束特征:纵向线圈和极向线圈非常分明,纵向磁场完全由外部的线圈提供,极向磁场由线圈和等离子体电流产生,两个磁场共同约束等离子体。等离子体有电阻,可以利用“欧姆效应”加热,也就是用感应电流给等离子体通电,而且通电后的等离子体相当于一个线圈,还会产生磁场。不过温度升高后欧姆加热效率降低,后期还要辅助加热手段,比如射频波共振加热、中性束注入加热等等。这就是托卡马克的大概原理:利用线圈和等离子体电流产生磁场,利用磁场约束氘氚,利用感应电流和其他手段狠狠加热。原理看起来还挺靠谱的,那么Q值刷得怎么样了?首先上路的是苏联,托卡马克和他们的坦克取一个名,T字头。1958年上T-1,挂了;1960年上T-2,也挂了;1964年上T-3,几经升级终于在1968年有了能量输出,人类第一次刷到了Q值,虽然只有十亿分之一,但至少证明路子是可行的。一时间托卡马克风光无限,T-7、T-10、T-12、T-15一一上马,欧美日等国纷纷跟进,中国也咬着牙跟上了。进入20世纪80年代,大家觉得路子摸得差不多,该动真格了,于是,建造了一堆大型托卡马克,准备上真正的氘氚反应。1991年,欧洲联合环(JET)实现了史上第一次氘氚(D-T)反应,持续了2秒,Q值0.12。1993年,美国的托卡马克聚变测试反应堆(TFTR)把Q值刷到了0.28。1997年,欧洲联合环又刷出了0.67的历史新高度。随后,日本的JT-60成功进行了氘氘(D-D)反应,换算回氘氚(D-T)反应的Q值相当于1.25,但是换算的价值打成了骨折,Q值基本不算数。最来劲的还是苏联,当别人还在玩铜线的时候,苏联的T-7就用上了超导,因为磁场是电流产生的,强大的磁场意味着强大的电流,强大的电流非超导莫属。T-7没折腾几年,又开始建造更大的T-15,各项设计参数刷到爆,1988年完工。不过一看这时间点就知道T-15会面临什么命运了,苏联崩溃对苏联的聚变事业造成了毁灭性打击,大量人才流失,项目停滞,很多聚变装置都当破铜烂铁处理,白白浪费了雄厚的科研积累。虽然T-15没赶上90年代红红火火的刷Q值潮流,但凭借傲人的设计,依然和欧洲联合环、美国TFTR、日本JT-60,并列为当年的四大宗师。相比来说,中国就只能低调了,默默折腾自己的小装备,环流器一号(HL-1)和CT-6,主要成果就是,培养人才。江湖上除了大宗师,还有不少八九段的高手。法国的Tore-supra是世界上第一个真正实现高参数准稳态运行的装置,放电时间长达120秒。这里所谓的“放电”不是发电的意思,仅仅指把氘电离成等离子体,只是聚变反应的第一步,但依然非常了不起。要知道,三大宗师虽然刷到了Q值,但持续时间都只有几秒钟。还有德国的ASDEX-U、TEXTOR也实力不俗,刷出不少纪录。很多工业强国都来凑过热闹,前前后后全球累计造了几十个聚变堆。形势看起来很不错啊!然后呢?然后,大家很快把钱刷完了,发现可控核聚变在五十年内都榨不出油水,不愿继续充值,陆续关闭了一批托卡马克。之后二十年,别说Q值,连D-T反应都嫌贵,不做了。Q值纪录就停留在1997年的0.67。ITER
但事关人类未来1亿年的大计,不能撂挑子啊!于是,美苏欧日一合计,不如组团吧,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(ITER)由此诞生。用脚趾头想想就知道,这几家要是能合伙顺利办事,太阳就要从四面八方出来了,不出意外地,吵成了一锅粥。不过,面对天文数字般的预算,还是达成了一个共识:找人分担。外加中国、韩国的积极争取,两国由此也加入了ITER计划。这么伟大的项目,放哪里呢?日本主动请缨,只要ITER落户日本,出钱可以出大头!客观地说,日本条件确实不错,技术也相当彪悍,美国、韩国表示支持。无奈法国人天生自带幸运光环,说道“我家气候好,放我家吧”!欧盟自然是帮亲不帮理,啥也别说了,这事必须在欧洲办。法俄的关系,要不是乌克兰问题,“西北风级两栖攻击舰”购买合同早就执行完成了,你说他俩能差吗?中方态度就更不用说了,使劲给法国撑腰。最后,欧盟直接宣布:无论结果怎么样,我们年底就直接在法国开建了。美日没辙,最终ITER花落法国,欧盟出一半经费,同时给日本不少补偿条件。不过,这么大一事,少了宇宙大国印度好像也不合适,于是,半年后印度拎着钱袋子兴冲冲加入了ITER。各方于2006年签字画押,标志着ITER计划进入全面实施的准备阶段。然后……我们就见识到了什么是真正的磨洋工。ITER贵为仅次于国际空间站的全球第二大科研合作项目,牛皮吹得相当大:Q值超过10,输出能量功率500兆瓦,达到实用化水平。但是,进度十年十年往后延,眼看着牛皮就要吹破了。关键时刻,原先一个默默无闻的菜鸟,不声不响跻身大宗师行列了,对众人说道,“要不,让我来试试?”这就是中国核聚变的故事。EAST
中国的家底我们都清楚,苦哈哈出身,70年代硬着头皮上了第一台托卡马克CT-6,接着又上了环流器一号(HL-1),还有HT-6、HT-6B、HL1M、环流器二号(HL-2),都是练手的小号,只能排在人家后面。在欧美风风火火刷Q值的90年代,别说聚变了,就是彩电我们都造不了。后来人算不如天算,苏联突然崩了!中国有幸捡漏成功,把T-7捎走了,就是那台超导托卡马克,本着人道主义关怀,顺便把几个下岗专家也捎了回来。之后做了不少升级,改名HT-7(合肥超环)。围着这台二手炉子苦练二十年,终于神功大成,2006年,世界第一台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(Experimental and Advanced Superconducting Tokamak,EAST)横空出世(别人都是部分线圈超导)。全超导,一看这出身,大家就不敢小瞧了。以往“世界聚变能大会”都是欧洲、美国、日本在台上当主角,我们坐后排流口水,EAST出来后,大会直接就搬到了中国召开。2006年,EAST开始全面刷纪录,而且行事颇有章法,并不直接追求Q值,官方定义是:研究等离子体稳态约束的可行性。也就是说,先让等离子体长时间保持1亿度以上,不着急进行聚变反应。在稳态运行方面,EAST屡屡创下世界纪录,1.2亿度维持101秒,1.6亿度维持20秒,7000万度维持1056秒。凭这把成绩,在地球上已经找不到对手了。为了打败合肥的EAST,规模更大、参数更高的中国环流器二号M装置(HL-2M)于2020年12月在成都建成并实现首次放电,这一手左右互搏的功夫,看得众人是羡慕不已。不得不佩服中国“引进、吸收、再消化”的能力,山寨也好创新也罢,事实就是,中国通过苏联的T-7,一下子就翻身农奴把歌唱了!这个故事充分说明,人类团结还是很有必要的。仿星器
下面轮到磁约束的第二种类型:仿星器。无论EAST怎么刷纪录,依然无法改变托卡马克的缺点:太复杂。依靠外部线圈和等离子体电流产生的耦合磁场,一起约束等离子体,这样的设计非常微妙,一旦出现扰动,瞬间就会放大,导致系统崩溃。其实一开始大家就觉得托卡马克很棘手,所以苏联想出托卡马克的时候,“仿星器”的设计也差不多时间提出来。仿星器的思路是:所有的磁场都是外部线圈提供,不用等离子体电流瞎掺和,所以只要保持线圈的稳定,磁场就能稳定,这样当然就提高了系统的稳定性。想法很好,可是聚变等离子体诡异的特性,使得磁场分布也很诡异,进而导致线圈也设计得非常诡异。仿星器原理示意图(蓝色是线圈,黄色是等离子体,绿色线是磁感线)早期计算机的模拟能力差,而且线圈加工难度也很大,诡异的线圈最终产生什么样的磁场全靠缘分,所以仿星器一开始就不热门。欧洲、美国、苏联、日本都玩过仿星器,后来苏联把托卡马克玩出Q值后,仿星器失宠就更严重了,美国甚至还把仿星器直接改成了托卡马克。中国最早也玩过仿星器,后来拿到苏联的T-7之后,直接打入冷宫。再后来,时来运转,随着托卡马克陷入瓶颈,超级计算机的性能跟火箭似的上蹿,不就算一算磁场分布嘛,没问题啊!于是,当年仿星器的大玩家德国又重操旧业了,世界上最大的仿星器文德尔施泰因(Wendelstein)7-X于2015年实现点火,日本、美国、澳大利亚、西班牙也都在这条路上蹚,但都没有大手笔。不管仿星器能不能刷Q值,人类的聚变事业多一项选择总归不是坏事。反场箍缩磁约束还有第三条路:反场箍缩。大致原理是:纵向磁场由外部线圈产生,极向磁场则完全由等离子体电流产生。这样系统结构更为简单,个头小了很多,省钱。不过,目前来看这路子也好不到哪里去,美国练了快20年反场箍缩,约束时间还停留在毫秒级(托卡马克已经几百秒了),中国的“科大一环”、意大利的RFX、日本的TPE-RX、瑞典的EXTRAP-T2R也全都在萌芽状态。苦练神功二十年,连“拳打北方幼儿园,脚踢南方敬老院”都做不到,大家又是一片哀号之声。托卡马克、仿星器、反场箍缩,除了这三条路之外,其实还有很多办法可以约束等离子体,但因为实用性过于寒碜,连名字都不想提了。还需五十年苏联物理学家列夫·阿尔齐莫维奇(Lev Artsimovich)说过一句至理名言:“当整个社会都需要的时候,聚变就会实现。”可控核聚变虽然困难重重,但不可否认,我们也不算认真对待,全球每年的化妆品研发费用都超过了核聚变研发费用,可见面子比里子重要。ITER计划2025年实现点火,2035年开始氘氚反应实验,即便一切顺利,ITER也只是一个实验聚变堆,无法发电。想要发电还得重新建一个商业聚变堆,时间就不好说了,真是应了那句玩笑:可控核聚变还需五十年。这节奏中国实在看不下去了,原本打算等ITER有了收获再动手,现在看来是不想等了。2017年,中国聚变工程实验堆项目(CFETR)正式启动,计划2035年建成聚变工程实验堆,2050年建成聚变商业示范堆,实现聚变发电!这下好歹算有个盼头了,聚变虐我千百遍,我待聚变如初恋,再等三十年,让我们看看中国聚变堆最终能否修成正果!*博客内容为网友个人发布,仅代表博主个人观点,如有侵权请联系工作人员删除。